webpack的打包原理


模块化机制

webpack是把项目当作一个整体,通过给定的一个主文件,webpack将从这个主文件开始找到你项目当中的所有依赖的文件,使用loaders来处理它们,最后打包成一个或多个浏览器可识别的js文件

webpack并不强制你使用某种模块化方案,而是通过兼容所有模块化方案让你无痛接入项目。有了webpack,你可以随意选择你喜欢的模块化方案,至于怎么处理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及如何按需打包,webpack会帮你处理好的。

核心思想

webpack打包原理是根据文件间的依赖关系对其进行静态分析,然后将这些模块按指定规则生成静态资源,当 webpack 处理程序时,它会递归地构建一个依赖关系图(dependency graph),其中包含应用程序需要的每个模块,在解析文件递归的过程中根据文件类型和loader配置找出合适的loader用来对文件进行转换。然后将所有这些模块打包成一个或多个 bundle(捆绑包)。

详细构建流程

  1. 初始化参数:从配置文件和 Shell 语句中读取与合并参数,得出最终的参数。

  2. 开始编译:用上一步得到的参数初始化 Compiler 对象,加载所有配置的插件,执行对象的 run 方法开始执行编译。
    确定入口:根据配置中的 entry 找出所有的入口文件。

  3. 编译模块:从入口文件出发,调用所有配置的 Loader 对模块进行翻译,再找出该模块依赖的模块,再递归本步骤直到所有入口依赖的文件都经过了本步骤的处理。

  4. 完成模块编译:在经过第 4 步使用 Loader 翻译完所有模块后,得到了每个模块被翻译后的最终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。

  5. 输出资源:根据入口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,组装成一个个包含多个模块的 Chunk,再把每个 Chunk 转换成一个单独的文件加入到输出列表,这步是可以修改输出内容的最后机会。

  6. 输出完成:在确定好输出内容后,根据配置确定输出的路径和文件名,把文件内容写入到文件系统。


文章作者: me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me !